产业链:中国生产全球 70%的合成纤维,锦纶具有较好的成长和盈利能力
分类:天然纤维、合成纤维、人造纤维。服装初始产品是纤维,纺织纤维根据制作过程所需的原料和工艺不同分为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其中化学纤维又分为合成纤维和人造纤维。天然纤维直接由天然物质棉、麻、毛、丝组成,人造纤维是先由棉短绒、木材、醋酸等天然原料加工形成相应的纤维素再合成人造棉、丝、毛,合成纤维通常是先由石油提炼产生的各类化工品再通过化学反应合成。全球合纤事业快速壮大并向中国迁移,中国产量占全球70%以上。1960 年后,石油工业化促进全球合成纤维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顺应全球纺织服装的产业链向中国迁移趋势,国内的合成纤维事业迅速壮大,2017 年中国合成纤维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为 71%,产业链地位显赫。 锦纶是第二大合成纤维。2021 年国内化学纤维产量总计为6525 万吨,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占比分别为 8.6%/91.4%。从合成纤维结构看,涤纶凭借更显著的成本优势占据 89.9%的份额,产量为 5363 万吨;锦纶仅次于涤纶,占比为7%,产量为415 万吨;氨纶占比 1.5%,产量为 87 万吨;其余合成纤维不足2%。
锦纶纤维单价和盈利介于涤纶和氨纶之间,过去十年单价下降,毛利率提升
1)成长性:近年下游景气驱动锦纶和涤纶恢复成长。由于锦纶6 前道己内酰胺在2011 年后国产化,2011~2016 年锦纶保持 CAGR 16%的快速成长,同期涤纶/氨纶为 7.2%/15.3%。2016~2018 年锦纶产量在较高基数下增长停滞,2018 年后在运动服饰赛道景气驱动下恢复 7.9%的复合增速,同期涤纶/氨纶为10.1%/8.3%。
2)单价:原材料国产化后持续下降,锦纶介于涤纶和氨纶之间。近年来随着中国合成纤维产业链地位的增强、产能的快速扩张,各产品单价均有下降的趋势,以 2021 年平均值来看,锦纶、涤纶、氨纶吨价分别为19891、8990、67740元,锦纶价格介于涤纶和氨纶之间。
3)毛利率:锦纶介于氨纶和涤纶之间,过去 15 年中枢在抬升。据wind统计,2005~2010 年,锦纶纤维毛利率在 6.5~9%区间,平均为7.9%,而在2011年前道己内酰胺国产化后,2011~2015 年毛利率提升显著,平均为9.9%,且与涤纶差距明显拉大。根据上市公司毛利率平均值,2012-2016 年,锦纶纤维毛利率在10~14%之间波动,平均 11.5%,比涤纶平均高 5.5 百分点,比氨纶平均低6.7 百分点。2018 年以后锦纶纤维毛利率正常在 13%左右,高于涤纶2.7 百分点。
锦纶行业:近年纤维产量增长加速,龙头集中度高
前期高基数调整后,近 3 年行业恢复较高增长。2021 年中国锦纶纤维产量415万吨,占全球比重近 60%,同样在全球具有较强的产业链话语权。复盘行业成长历程,2011 年前后,锦纶纤维上游原材料己内酰胺国产化突破,随后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2011~2016 年复合增速 16%,2016~2018 年在高基数下增速有所放缓,2018年到今在下游运动赛道景气驱动下复合增速恢复到8%。从产品结构看,锦纶纤维分为锦纶 6、锦纶 66、锦纶610、锦纶56 等,其中锦纶66 产量约 39 万吨(约 4 万吨民用丝),锦纶 6 产量约318 万吨(约223万吨民用丝),具体将在“锦纶 66”章节中进一步分析。前五大厂商集中度约 40%,台华新材成长较快,产能差异化程度高。从国内锦纶纤维生产格局看,前 2 大厂商产能集中度 25%,前 5 大厂商产能集中度40%,行业集中度较高,其中锦江和恒申分别拥有 40 万吨和33 万吨实际产能,台华新材近年成长较快,2020 年之前约 7 万吨实际产能,2019 年中开工建设的“12万吨锦纶长丝”项目于 2021 年初建成,当年实际产能爬坡到约13 万吨(其中近2万吨锦纶 66,6000 吨物理法再生锦纶),在国内排名第五,差异化程度明显较高。